一、什么是炎癥性腸???
炎癥性腸?。↖BD)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性疾病,包括潰瘍性結腸炎(UC) 和克羅恩?。–D)。
IBD是北美和歐洲的常見病,近年來我國發病率亦呈逐步增高趨勢,根據國內文獻報道,近5年的病例數是上世紀90年代同期的8倍,IBD已逐漸成為我國消化科的常見病,很多老百姓口中的”慢性腸炎”很可能就是IBD。
以醫院為基礎的調查推測UC患病率約為11.6 /10萬,CD約為1.4 /10萬,IBD最常發生于青壯年期,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。
IBD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明確,目前認為該病是感染、遺傳、環境、免疫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。目前,在炎癥性腸病的治療中,正逐漸形成新的理念,從而產生了一些新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方法。
本文就IBD的常規中西醫療法簡要概述如下:
二、臨床表現及體征
UC臨床表現為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痛、腹瀉、黏液膿血便,同時可伴有消瘦、貧血、低蛋白血癥及水電解質紊亂等全身表現和關節、皮膚、眼、口腔及肝膽等多種腸外表現,并發癥包括中毒性巨結腸、腸穿孔、下消化道大出血、癌變。
腹痛、腹瀉、黏液膿血便是UC的三大臨床典型表現。
CD臨床表現為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痛、腹瀉、腹部包塊、瘺管形成和肛周病變,膿血便較少見,可伴有發熱、消瘦、貧血、等全身性表現,和類似UC的腸外表現,并發癥主要有腸梗阻、腹腔內膿腫、癌變。
腹痛、腹瀉、消瘦是CD的三大臨床典型表現,肛周膿腫和肛周瘺管可為少部分CD患者的首診表現。
點擊展開,查看完整圖片
三、西醫治療
(一)、藥物及手術治療
1、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及其制劑:
美沙拉嗪( 5-ASA) 口服和( 或) 直腸給藥,是目前輕中度UC 患者誘導緩解以及維持治療的一線藥物。
2、糖皮質激素:
糖皮質激素可迅速抑制炎癥、緩解癥狀。糖皮質激素適用于氨基水楊酸制劑療效不佳的輕、中型IBD 患者,尤其適用于重型活動期及爆發型患者,不可用于維持緩解治療。
3、免疫抑制劑:
臨床硫唑嘌呤(AZA)、6-巰基嘌呤(6-MP)、甲氨蝶呤(MTX)、環孢素A(CsA)、應用最廣泛應。AZA 及6-MP為特異的核糖核酸合成抑制藥物,用于UC,主要適用于對糖皮質激素依賴的UC病例及維持緩解用藥;應用于CD,主要適用于激素療效不佳的輕、中度炎癥、瘺管性病變以及激素依賴的CD病例。
MTX是一種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劑新型免疫抑制劑,對AZA 或6-MP 無反應或無法耐受的UC或CD患者,可選用MTX。
CsA 是一種具有強效免疫抑制作用的脂溶性多肽,對于重癥UC,環孢素是糖皮質激素安全、有效的替代治療藥物。
4、生物抑制劑:
目前已研發的治療IBD 的生物學制劑有十余類。國內唯一被批準用于治療適用于CD的生物學制劑,是基因重組的人鼠嵌合抗TNF-α的IgG1單克隆抗體,為促炎細胞因子抑制劑,可誘導炎癥細胞溶解,抑制炎癥反應的發生。有研究表明英夫利昔單抗也可用于重度和頑固性(難治性)UC 的治療。
5、微生態制劑:
目前的研究顯示微生態制劑對IBD患者的癥狀緩解和防止復發有一定療效,尚存在治療時機選擇、劑量、療程、安全性等問題。
6、外科手術治療:
手術絕對指征:腸梗阻、瘺管形成、大出血、穿孔、癌變以及高度疑為癌變。
7、其他:
干細胞移植、抗凝治療、基因治療、營養素治療、白細胞去除治療,脂氧素等。
(二)、調整飲食及生活方式
以易消化、少纖維、富營養的食物為主,避免牛奶及乳制品,發作期流質飲食,嚴重者禁食,改為靜脈營養治療。發作期患者盡量臥床休息。
(三)、全身性支持治療
有貧血、發熱、電解質紊亂等全身癥狀表現時,予以輸血、抗炎、改善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支持治療。
(四)、糞菌移植(FMT)
FMT即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,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,重建新的腸道菌群,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。FMT治療復發性CDI的高療效證實了改善腸道菌群可以是人類疾病一項有效的治療手段。研究結果顯示,不同疾病采用FMT治療后,尤以CD療效為佳,臨床治愈率達85.2%,臨床改善率達95.1%,與國外相關報道結果類似。
四、中醫治療
(一)、辨證分型治療:
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修訂的《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》,將UC分為六種類型,并根據各種類型的主癥及次癥辨證施治,如脾虛濕蘊證應用參苓白術散加減、肝郁脾虛證應用痛瀉要方加減。
本病病位在大腸,涉及脾、肝、腎、肺諸臟。脾氣虧虛為發病之本,濕熱瘀毒為致病之標,內瘍形成為局部病理變化。
有專家建議三期論治的治療原則,即:
發作期予以清熱解毒、行氣涼血、祛腐生肌;
恢復期予以健脾化濕、調氣行血;
穩定期予以健脾補腎、活血養血。
魏瑋教授認為UC發病的緩解期本質在于脾腎陽虛,而活動期常常表現濕熱內蘊、氣滯血瘀,故緩解期治療以溫腎健脾為治療原則,方選四神丸加減,活動期治療以清熱化濕、理氣活血為治療原則,選方烏梅敗醬湯加減。
CD至今尚無統一的中醫分型標準,但臨床多采用辨證分型治療,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(二)、中成藥治療:
常見的中成藥有固本益腸片、補脾益腸丸、固腸止瀉丸,具有療效穩定、持久的優點。
(三)、中藥灌腸:
IBD屬中醫的“泄瀉”、“腸僻”、“痢疾”等范疇,病因多由感受六淫邪毒,內傷飲食七情,損及脾胃,濕熱迫于大腸、使腸道氣機阻滯,脈絡受損,血敗肉腐、內潰成瘍。故對本病立法重點應在解毒化瘀、止血止痢。常用藥物有地榆、海螵蛸、白芨、公英、地丁、敗醬草、丹參、大黃碳、三七、秦皮等。
中藥保留灌腸直達病所,是中醫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法,尤其適用于距肛門60cm以內的患者,藥物經直腸粘膜吸收,減少了肝臟的首過效應,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,由于吸收途徑不經過胃和小腸,完全避免胃腸酸堿消化酶對藥物的影響。
同時,40℃左右灌腸液保留灌腸,因溫熱刺激,可使腸粘膜血管擴張,改善局部組織營養,促進藥物吸收。在抑菌、消腫、收斂、減輕組織滲血、促進潰瘍愈合、減少復發等方面有著明顯的療效,是一種安全高效的治療方法。
(四)、中醫外治法:
針刺、艾灸、穴位埋線、穴位保健、臍療、穴位刺絡放血、耳穴壓豆、電蠟療、中頻中藥離子導入、紅外線照射、藥罐療法、中藥泡洗,配合具有中醫特色的療法具有疏通經絡、調節臟腑功能、扶正祛邪的作用。
(五)、功能鍛煉:
摩腹運動:
每天按照順時針方向(右下右上左上左下右下)每天按摩腹部,達到改善腸道運動的作用;
提肛運動:口齒緊閉,舌抵上顎,收腹,慢慢吸氣,同時收緊直腸括約肌,肛門用力內吸上提,緊閉肛門,呼氣時放松,站位、坐位、臥位時均可進行。這也是預防和促進肛門及直腸功能恢復的較好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