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對胃腸病的治療,有其獨到的理論見解和治療方法。在治療過程中,只要專家辨證清楚,用藥準確,方法得當,特別是對慢性胃腸病的治療,可達到徹底治愈的目的。
消化性潰瘍,包括胃和十二指腸潰瘍,在現代醫學高科技的內窺鏡檢查和抗潰瘍西藥不斷更新換代的今天,在控制癥狀、愈合潰瘍、預防并發癥等方面,都有了很大的進步。與以前相比,內科治療率明顯增高,潰瘍愈合的周期大大縮短,合并癥并發癥明顯減少,手術率、死亡率顯著降低。但是,由于消化性潰瘍的特性,(盡管使用根治幽門螺桿菌方法后復發率有所降低)其比較高的復發率仍然困擾著醫患。在長期的臨床醫療實踐中,潰瘍病在中醫辨證中大多數屬于虛證、虛寒證,以脾虛為主,這一點,與各家文獻報導一致。這就是說,脾虛是形成消化性潰瘍的中醫的病理機制,是產生潰瘍的本質因素?;诖?,我們本著“治病必求其本”的原則,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除了西藥抗潰瘍、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外,還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,加用健脾益氣的中藥,臨床應用的結果,潰瘍愈合質量提高,潰瘍復發率下降。
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腸易激綜合征等病除了其自身的消化道癥狀外,往往還伴有神經衰弱、植物神經功能失調,經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、憂郁、焦慮、憤懣、疑病、頭痛、失眠、健忘、疲乏、精力難以集中、工作效率降低等神經機能失調的癥狀。對此,患者十分痛苦。這種情況,單獨使用西藥,效果往往不理想。而若中西醫結合治療,兩者相輔相成,療效就大大提高了。因為中醫治病整體觀念是其特點和精髓,按照中醫的整體觀念,將疾病的個體與自然、環境、氣候以及個體疾病的不同表現有機地結合起來,得出疾病的病因、病機、病位、屬性等,再辯證施治去指導用藥治療,往往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。